|
|
用“现实快乐”击败“网游迷恋” |
|
快乐心理网 2006-12-30 17:47:39
作者: 来源: |
2006-12-13 08:27:05 来源: 文汇报
本报讯(记者姜澎)在孩子接触电脑时做一些不起眼的“小动作”,就有可能避免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昨天,记者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崔丽娟教授,请她对自己刚完成的“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心理需求研究”调查中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
据调查,截至2005年12月,全国的网民数已达到11000万人,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比例达到35.1%。在各类网络行为中,网络游戏行为最为突出。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所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62%的人在玩网络游戏,而网络游戏成瘾又是网络成瘾的主要类型。
课题组的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游戏行为满足了青少年人际交往与团队归属和成就体验等的需求,同时还成为青少年现实情感补偿与发泄的途径。而且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与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喜爱、依赖程度显著相关。因此,在现实中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将是网络游戏成瘾预防工作的有效途径。
调查发现,“不开心”是不少青少年迷上游戏的一大原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少人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和家长老师的关系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对于家长或老师的说教或者是必须遵循的规范感到不满而又无法发泄,因此通过到游戏中来逃避或者是发泄这样的不满,或者是表示反抗。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需要面对学业、就业等太多压力,所以希望到游戏中去短暂地逃避。
崔丽娟称,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不论是在“拍纸片”、“抛铁环”的时代还是在现在的网络时代,人的一生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而且按照弗洛伊德的“人都需要发泄原始冲动和欲望”的理论,游戏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心理治疗作用。实际上,在没有网络游戏的时代,孩子们玩游戏也常常会废寝忘食。但是,作为青少年应对生活中压力事件的一种方式,迷恋网络游戏的非积极因素也应该引起有关教育者的重视。
崔教授强调,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满足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团队归属和成就体验等方面的心理需求,是减轻他们对网络游戏依赖程度的有效途径。比如,如果孩子有游泳或者是其他的爱好,应该鼓励孩子并且帮助孩子在他的兴趣方面做得更出色,这样既能够使孩子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发泄掉过剩的精力,同时又能够使孩子在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兴趣爱好时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感受到现实生活的乐趣,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孩子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专家支招
“给孩子买一台电脑是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奖励,但是在‘发放’这一奖励时,要做一点‘小动作’,比如把电脑放在客厅等公共空间,而不是明确地禁止或者是说教”,这是崔教授介绍的“小窍门”。
崔教授表示,由于电脑摆放在公共空间,可以给孩子一种无形的约束,使孩子不至于过分沉迷于电脑,同时也避免电脑成为孩子私密性的玩具,避免了孩子在心理上依赖电脑,尤其是中小学生更应注意这一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