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看待“恋爱起步价” |
|
快乐心理网 2013-3-22 13:37:53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整理 |
近日,由世纪佳缘网站发起的《2012-2013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甫一发表,就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热议。其中讨论最为热烈的要数各地男女对于理想对方最低收入的要求,也被网友戏称为“恋爱起步价”,有网友表示,这份爱实在是太“贵”了,让人“爱不起”。所谓的“恋爱起步价”,并非此报告原创,早在去年夏天由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与百合网联合发步的《2011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就显示,近80%的受访单身女性认为,男性月收入4000元以上才配谈恋爱。 爱情可否量价? “恋爱起步价”的说法看似新颖,其实并没有颠覆人们传统的婚恋观。中国自古以来婚配讲究“门当户对”,认为只有婚姻的双方在社会经济地位上是匹配的,家庭才会圆满幸福。在心理学的角度,也有学者阐释了这一观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爱情心理学领域名声显赫的伊莱恩·哈特菲尔德(Elaine Hatfield)以及她所提出的“爱情匹配假设”(Matching Hypothesis)。 从社会交换理论出发,婚恋的双方就像在买白菜,你情我愿的进行交换,交换的形式可以体现为美女配帅哥,郎才对女貌,或者两情相契,或者性格相合,彼此容纳。但是哈特菲尔德发现,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并不能解释全部的婚恋现象,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双方的社会经济条件也就成为了交换的内容。 不过在这里,我很谨慎的使用“爱情”这个词,而以“婚恋”代之,是因为“爱情”的心理学定义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例如前文提到的哈特菲尔德将爱情分为了“激情之爱”与“伴侣之爱”,在两种条件下,人们对于恋爱的对象选择的策略是不同的;美国心理学会(APA)前主席斯腾伯格(Sternberg)曾经从亲密、激情、承诺三个维度,将爱情分为了七种,面对不同形式的爱情,人们的选择标准自然有所不同。 根据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已有的心理学理论,在婚恋问题上,是存在着一部分人(但并非是所有人)将经济条件作为选择的一个标准,这种行为从社会交换的本质上与依据相貌标准、情感标准等作出选择并无不同。 价值观的多元化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这些经历潜移默化的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而这些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又会在爱情问题上凸显出来,使得每个人的选择都显得那么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我们有可能遇到一个人,发现我们和对方对于爱情问题的看法差异之大,就像是《失恋33天》中黄小仙和魏依然的争论,永远不可能真正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但是对我们自己而言,之所以爱情很重要,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某种心理需要。 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广为人知,在我们看待爱情问题上也有着借鉴作用。根据这一理论,人们的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高级需要的满足需要以低级需要一定程度的满足为前提,“一定程度”是什么程度?因人而异,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追求的一定是自己此刻最迫切需要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并且包容其他人的价值观,在恋爱问题上,各取所需,实现共赢。 为什么要给爱情量价? 很多人抱怨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金钱从未买到过的东西也被摆上货架,待价而沽,譬如爱情,以及时间、理想,都被贴上了价钱的标签。这其实是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信息获得的便利性,导致的必然后果。 人脑不是机器,做选择是要耗费精力的一件事,而且可供参考的选项越多,做选择需要考虑的就越多,就像进化心理学所做出的假设那样,可能人类的大脑还保存着旷野丛林、茹毛饮血的习性,没有完全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渴望一种单一的简捷的选择标准来降低我们的认知负荷,而金钱恰好满足了这个需求。人们愿意对事物估价,因为相比于情感的复杂多变性,金钱标准正好符合了简单快捷,直观易得的要求。 不过,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人的生命,就在于诸多的选择,我们不能草率的对待每一个选择,因为尊重生命的前提就是尊重自己的选择。爱情就是我们生命诸多选择中最有独特意义的一个,只有真正的尊重生命,才可以真正的沐浴爱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