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3日,陕西一年仅25岁的女教师撇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有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到自己是在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2001年5月7日,江苏某市区一名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
今年3月19日,河北曲周县某村办小学代课教师刘丽娜,强迫她的41名学生伸出手来,然后在每个学生的掌心用削铅笔刀划伤出血。
……
一边是教师自己心理不堪重负,英年早逝;一边是因学生的小过失招来残酷的体罚与辱骂……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校园里。每个案例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错综复杂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教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福州市心理学会常务副会长、闽江学院心理学教授陈晓荆在接受采访时说,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其完成正常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今天是我国第20个教师节,我们推出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专题,是为了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爱身边的老师。因为关爱他们就是关爱我们的孩子。
这些天,本报联合福建省心理学会、福州博智市场研究公司,对我省中小学教师展开了心理健康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和自编的心理问题调查表作为工具,涉及工作状态、工作压力、角色、人际关系、情绪等部分。
此次调查共获得265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教师128人,女性教师137人;中学教师151人,小学教师114人。
【调查结果一】
四成教师常常焦虑
SCL-90调查发现,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29.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9.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58.1%的教师感到压力大,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强迫症状。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高达42.5%的老师常常感到疲劳,38.1%的老师处于烦躁、焦虑之中,33.8%的老师出现了失眠或睡眠状态不好,30.6%的老师觉得不安。还有的老师出现了过敏、多疑、抑郁、精神不振等症状(见图1)
因为情绪上的波动,38.4%的老师“有时会在工作中不自觉地流露出”,21.9%的老师“感觉到上课也很烦”。无疑,他们把这种情绪带入了课堂。
当老师感到自己情绪不良时,运动和睡觉成为老师舒缓的方式,各占比例53.7%、41.5%。但有23.8%的老师找不到宣泄的方式、方法,同时,3.6%的老师对药物产生了依赖关系。
心理不健康核心
反映是不良情绪
解读者:福州人文学院应用心理学系系主任教授何少颖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心理产生问题或症状的最核心表现就是情绪上的反映。而不良情绪主要的表现症状是焦虑、抑郁、不安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小学教师产生焦虑、感到疲劳、不安等不良情绪比例都很高。同时,调查还显示,不少老师会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说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视。
一个人的情绪是无法控制的,只能调解。对于强度稍弱的不良情绪,老师选择运动、睡觉等方式进行缓解,这是正确的,这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如果强度很大且持续时间长,这时候老师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控制进行调解。
【案例】
好强女老师患上癔症
闽侯一位小学女教师,有一段时间,情绪发生了令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现象。如当她坐在办公室里,这时如果有同事来到这间办公室,没有和她打招呼,她就会感到非常难过,认为同事是不是看她不顺眼。甚至,如果有时感觉同事或领导冷落了她,她就会故意搞破坏,引起别人的注意。
专家称,她患的是典型的癔症,这是神经病的症状之一。因为这位女教师个性非常好强,对学生要求很高,都要争第一。同时,她平时也非常在意同事、上级领导对她的看法。久而久之,她对自己估计过高,以自我为中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调查结果二】
八成老师压力巨大
备课,上课,改作业,这是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那么,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有多长?调查显示,只有32.5%的老师“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下”,除此之外,41.3%的老师每天工作8~10小时,17.8%的老师每天工作10~12小时,还有8.4%的老师每天工作甚至达到了12小时以上。
与此同时,26.5%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已经是“超负荷”。对于工作的付出,有44.9%的老师认为自己“付出超过回报”。
在对工作压力的调查中,只有21.5%左右的老师认为“没有什么压力”,另外八成左右的老师认为压力巨大。其中,47.1%认为“压力很大,但可以承受”,31.4%的人已“无法承受”。
从研究教师工作压力的源头来看,升学率当之无愧地成为“罪魁祸首”。收入低、工作量太大、人际关系紧张与同事竞争紧随其后,成为造成教师工作压力的四大原因(如图2显示)。
令人欣慰的是,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仍有58.2%的老师表示“能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也有37.6%的人“发牢骚,不情愿地工作”,4.2%的人想“辞职或提前退休”。
工作压力是外因个性是内因
解读者:福州人文学院应用心理学系系主任教授何少颖
相比之下,大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相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就少得多,其中原因就是两者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同。中小学教师面对着升学率、职称评聘、同事竞争、教学成绩不理想等因素,往往产生巨大的工作压力。这种巨大的工作压力是造成他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主要外在因素。
个性是心理出现问题的内在因素。从事教师行业的群体在性格上往往倾向完美主义者、敏感等,这样的个性造成他对事事都在意、追求完美、不容自己有小小的过失等。
【案例】
新手老师半年就打“退堂鼓”
刚从师专毕业的青年教师王某,分配到福州一所中学教书。由于缺乏经验以及天性腼腆,几堂课下来,学生上课吵闹使他无法安心讲课,学生对他的冷漠与生疏,使他感到了深深的恐惧。开始,他还只是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到底该怎么去教学生?经过多次尝试之后,仍无起色。渐渐地,因为工作不顺利产生的压力使他失去了信心,他开始问自己,自己是不是适合当老师?他变得越来越急躁。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半年里,他就开始打退堂鼓,想离开教师这个岗位,经常夜不能寐,精神不济。
【调查结果】
教师地位受到撼动
“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那么,在老师眼里,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会地位?统计显示,认为教师地位“一般”、“不太受尊敬”和“很不受尊敬”的比例竟然高达59.7%。(如图3显示)
超高荷的工作量、强大的压力、社会地位的变化影响了老师对本职业的喜爱程度。只有8.9%和30.6%的老师“比较喜欢”和“非常喜欢”教师职业,37.1%选择“一般”,16.5%选择“不喜欢”,还有6.9%的老师“非常不喜欢”这种粉笔生涯。
但是,如果再给老师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选择“会”的比例仍超出“不会”的比例。
角色落差产生职业倦怠
解读者:福建省心理学会秘书长心理学教授连榕
教师之所以出现本次调查结果中的低职业认同感、低喜爱度,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社会舆论也常把教师比喻成“红烛”、“人梯”等等,但是在目前社会急剧变迁的形势下,教师待遇之菲薄,工作之繁重,责任之重大,是其他行业所难以比拟的。
一位长期处于严重工作压力下的教师,势必抱持着消极的情绪,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易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有放弃角色的意愿,进而可能直接降低教学热忱,间接影响学生身心平衡与发展。
【案例】
优秀教师毁于“一句粗话”
三年前,福州某重点小学一名深受爱戴和尊敬的教师,因为面对一个“问题孩子”,忍不住在课堂上对孩子说了粗话。此事媒体报道之后,一时间,这位老师成为社会和市民的指责对象,人们纷纷谴责这位老师心态不正。这位老师陷入了无尽的困扰当中,她请了半年病假在家休养。半年后,她的心理还是没有脱离沉重的阴影,失去了先前的干劲,人也渐变憔悴。
【调查结果】
家校关系不尽如人意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一群未成熟的孩子,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然而,30.6%的老师承认自己曾经骂过学生,29.5%的老师会因情绪低落而上课没精神,还有的老师会偏心、因心中烦恼而迁怒学生。这些不当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如图4显示)
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师生之间关系淡漠的现象。15.9%的老师认为,“对学生好,但是学生不理解我”;21.7%的老师认为“学生在背后议论我,甚至说我的坏话”;24.8%的老师认为“师生关系淡漠”。
同时,在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上,问卷结果显示,家校关系并不尽如人意。老师们认为,有些学生一出现问题,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向老师兴师问罪,26.3%的老师就遇到过这种情况。还有21.2%的老师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闻不问,家校之间的联系几乎荡然无存。
夹在学校和家长间教师两头受气
解读者: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副教授傅晓华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教师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有四方面:同事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家校之间。
由于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压力大,尤其是实行学科成绩考核后,学科之间争时间,同教材之间资料保密,唯恐你考好了,我落后,影响到考核。有时学生违纪违规,你批评教育他(她),不但不听,还顶撞你,向家长反映,有时家长还偏袒子女,教师两头受气。这些问题很容易造成教师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焦虑。
【案例】
“绰号老师”怕见学生
给老师取绰号是一些调皮学生爱干的事,老师往往一笑置之。可带人身攻击的绰号可真让中年教师林某大受其伤,平时在路上碰见学生也感觉到丝丝恐惧。
林老师是某普通中学的政治科老师,因牙齿不齐并略有外凸,被学生取名“地包天”。这个绰号很快在学生当中流传。林老师平时对学生比较严厉,一些调皮学生就对他颇有微词。个别被他曾“教训”过的学生远远地见了他,甚至会高喊“包是什么包,地包天的包……”自从有了这个绰号之后,林老师越来越怕上课,有时讲课时如有学生在交头接耳,他就感觉是不是在嘲笑他的牙齿。甚至在课余时间在路上碰见班上学生,他就会早早地躲开。
相关链接
心理健康六项指标
1.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
2.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
3.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4.抗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5.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6.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