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看作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系统,“蝴蝶效应”对破解其中的矛盾至少提供了两条思路。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初始条件下,也就是准备阶段,要通过缜密的思考,细致的谋划,认真分析对象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不能放过任何可能对整个过程造成影响的细节,为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打下良好基础。体育成教生由于学习形式的限糊,每学年集中面授时间较短,往往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加之期间课程集中,难以有整块的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一个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就更显重要,方案不仅应当涉及教育内容,还应当重视教育形式:思想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课外活动的设计、定期的调查问卷乃至非面授期间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把握和干预手段等,都可列入方案。其次是在教育过程中,也就是实施阶段,要对自身言行有明晰的把握。应当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互动和主题教育等简单、传统的教育方式,它是一个连续、全面的教育过程,期间的每个环节,每个具体的育过程,甚至是某些“非教育过程”,都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因而往往一个细节的疏忽,就有可能造成总体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体育成教生很多是运动员出身,也有正在从事教练员、体育教师的工作,运动队中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许多运动员对教练十分信赖,教练的一言一行都被视为榜样,体育成教工作者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习惯,通过对学生的付出和关心,彼此建立类似教练与运动员的良好关系,从而能在细节上更多地对他们产生影响。很多教育者最终没能实现教育目的,很可能就是其生活习惯,或者某个不文明的举止,教育实施时的不拘小节等等细节没有做好,从而给被教育者留下不好的印象。身教大于言教,教育者必须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做到“掌握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才能树立被教育者所信服的道德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