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考试焦虑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某中学女生小A为例
作者:陈汝君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考试焦虑是中学生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它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不但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详细论述考试焦虑的状况,从多方面分析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并以某中学小A为例,描述其状况,力求从社会工作的角度介入,帮助其解决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考试焦虑;社会工作介入
青少年在中学阶段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据调查数据表明,78%的学生害怕考试。的确,在我国一直都是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从古至今,基本上都是“一考定终生”。近年来,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可是由于大的环境没有改变,高考制度没有改革,又加上家长、社会等因素使得青少年在学习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一般来说,考试焦虑是指:在一定的考试情境激发下,个体受认知、人格倾向和其他身心因素的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主要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于青少年考试焦虑问题,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等一些学科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教育学主要是注重以说教的形式解决该问题;医学则较为注重药物治疗手段;心理学方面,目前主要是心理咨询师在做相关工作,他们和患者是上下级关系。虽然这些对该问题的解决起了一定作用,但都存在一些局限。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的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它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把每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 下面先介绍有关考试焦虑的理论成果。
一、考试焦虑的理论分析
(一) 考试焦虑的定义
考试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现象,对考试焦虑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各自的观点。曼德勒提出考试焦虑是人处于失助和紊乱状态下的一种情绪。沃而普强调,考试焦虑是一个习惯性的、条件性的情绪反应。萨拉森主张,应当把考试焦虑看作是同注意和认知评价相联系的紧张情绪状态。阿金森则认为测验焦虑水平倾向上的个人差异,是一种情绪特定下的人格特质,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特质焦虑等等。国内学者一致认为:考试焦虑是人在面临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景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考试焦虑是评价情境中一种特殊的焦虑,其主要特征是担心自己的形象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尤其担心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降低,同时伴随认知阻塞和明显的身体或心理不适。一般来说,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但考试焦虑过度则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这里所指的考试焦虑是指在考试时表现出来的紧张、惧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即过度考试焦虑。
(二) 考试焦虑的成因
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很多,既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等内部因素,又有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考试焦虑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内部因素——个体的生理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考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对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没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造成睡眠不足,疲劳过度。还有的平时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差以及考前的紧张心理,引起食欲不佳而导致营养不良,身体不适,从而影响大脑正常的生理功能,使考试不能正常发挥。
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个性特征
一个人焦虑与否与其人格特征有联系。人格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点。由于每个人从父母那里继承的遗传基因不一样,他们的神经类型的强弱也不一样,神经系统强型的人比较敏感,容易激动,较多地体验到焦虑情绪。再者,有些学生长期处于不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焦虑型人格”等。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容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易于把本来没有危险的人和事视为对自己的严重威胁,从而惶惶不可终日。这种人格特征会成为一种较为持久的潜在心理因素,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这样的人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神经质倾向,经常处于不安的心境,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激动和惊慌;当遇到考试,尤其是重要的考试时,就会紧张焦虑、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很难顺利通过考试。另外,自卑作为人格因素对考试焦虑的激起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② 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是造成考试焦虑诸多内在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不正确的认知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对客观事物认知与评价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如:一些学生在主观上认定甚至夸大考试的可怕性和对自己构成的威胁,从而恐惧、担忧以致不能自拔,产生考试焦虑;一些学生随着心智的逐步成熟,会把考试与个人理想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反差:一方面对考试期望过高,憧憬着考试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则会出现考试失败、成绩不理想的现实。一旦考试受挫,就会产生羞愧、失落、自卑、自责等复杂情感,使自身的整个心理状态失去平衡。
此外,中学生对考试的认知评价缺陷还表现在“证明自己”、“担忧心情”、“过度引申”、“抵触心理”、“考试准备”、“考试效能”等方面,即将考试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事件;或对考试过程和结果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悲观态度,仅根据一两次考试的失败便得出了对自己整个前途的否定结论;对考试存在比较严重的抵触心理,将考试当成一种完全的负性事件;总是担心考试准备不充分,或者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是导致考试焦虑的“罪魁祸首”,它们是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③ 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
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也是影响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内因。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是否牢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应试时的焦虑水平。一个训练有素、真正灵活掌握要测验的内容的学生,考试过程中不会因遇到不会答的题而惊慌失措,定会冷静坦然处之;而基础薄弱、知识掌握不扎实,“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学生,对考试缺乏信心和把握,则容易产生较高的焦虑。有些中学生在考试之前对考试的难度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十分清楚,自信心不足,在考试前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也不能调整好竞技状态。由于考前复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基本功不扎实,准备不充分,一旦在考试中出现不会做的题目,就会紧张、自卑。在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学生将无法正常发挥原有水平。另外,一定应试技能的掌握和应试经验的积累也有助于克服考试焦虑。
2、外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对学生来说,影响其考试焦虑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外部因素的特点是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且难以控制。
① 学校环境
学校是施行考试最频繁的场所,与考试焦虑紧密相关。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对考试作用的过分夸大、对分数的过分看重、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考试的作用和意义的误解,过分看重考试的作用,对考试产生焦虑和恐惧。连续不断的各种考试,不仅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还会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教师对分数的过分看重、片面追求升学率、同学之间的竞争、考场内的紧张气氛等都会使学生产生考试焦虑。
② 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情感依赖的中心,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以考试为中心、考分第一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渴望子女在学校中取得良好成绩,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然而,父母的这些期望由于各种原因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结果使学生产生很大的考试压力。除此以外,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管教缺乏民主,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使子女对父母产生恐惧,以致于压力过大,导致心情紧张和考试焦虑。
③ 社会环境
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政策体制尤其是教育政策体制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程度的高低。
另外,文化因素等也会引起考试焦虑。肯奈提(1990)认为,之所以中国学生的考试焦虑明显高于英裔或欧洲种族背景下的学生,是因为孔子的伦理观念在亚洲文化中的渗透,亚洲国家强调学术上的优秀,以成就作为孩子献给父母的最好礼物,促成了学生的高考试焦虑。
二、考试焦虑案例分析与治疗
(一) 案主状况
小A从小学习成绩非常好,直到初中每次考试基本上都是全班第一,可自从进入某省级示范高中以后,虽然很刻苦,成绩却一直平平。无论大考小考都非常紧张,睡不着觉,很焦虑。她意识到这一问题,可不知怎样去解决,所以每次都不能把正常水平发挥出来,越考不好心里越急,越急越考不好,造成恶性循环,虽然爱好广泛,可总觉得自己成绩不好,什么活动都不愿参加。
(二) 原因分析
1、从自身来看,从小学到初中,她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所有的老师都很喜欢她,她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这也形成了她争强好胜的性格。一旦遇到很多高手,在很努力的情况下仍达不到目标时,难以调节好自己,因为她害怕别人对她的负面评价。
2、从其家庭来看,家庭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家庭使青少年产生健康的人格,反之,则会产生不良后果。小A家庭贫困,姐妹三人,她是老小,最后只能让成绩最好的她继续上学,父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她的自尊心也较强,这就给她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
3、从学校来看,她上的是省级示范高中,那里聚集着全县的尖子生,所以竞争非常激烈,而从初中到高中地位的转变,角色的冲突让其很难适应。
4、从社会因素来看,社会公众价值取向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唯一出路,大众传媒也把报道高考信息作为其收入的增长点,所有这些都无形的给青少年造成了压力。
(三) 介入目标
采取个人介入、家庭介入、学校介入等方法。
与案主的面谈次数:5次,每一次的目的如下:
第1—2次:与小A父母交谈,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从父母口中得知更多关于小A的信息。
第3次:了解小A关于考试的看法,指出其存在的误区。
第4次:介绍一些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
第5次:总结回顾,观察案主改变情况。
其它工作:改变家庭对小A的态度;做学校方面工作,为考试创造良好氛围。以上两方面工作不计入与案主面谈的次数,依据具体情况切实开展。
(四)、介入方法和途径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步骤,针对小A主要情况采取以下介入过程和方法:
1、收集资料阶段
社工收集到的小A基本资料如下:
案主基本资料填写表 |
姓名 |
小A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93年8月 |
民族 |
汉 |
家庭
地址 |
江苏省南京市×××××××× |
家庭成员介绍 |
父亲××,高中文化,现在某工厂上班,是家里的顶梁柱,工资不高,勉强维持家庭开支,对子女要求比较严;
母亲××,初中文化,无固定职业,开做些零工补贴家用;
姐姐××,××,一个大她三岁,一个大她一岁,两人均已辍学在外打工 |
案
主
问
题 |
学习成绩下降,最近几次模拟考试成绩很糟糕;
两个月来每到考试就紧张、焦虑,测试考试时头脑一片空白;
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走神;
害怕高考,一想到高考的场景,神经就绷得很紧,总是焦急和心慌,手心就冒汗,而且很难入睡; |
其
他
说
明 |
小A爱好运动,有点自卑心理 |
(表格:陈汝君)
2、实施阶段
① 建立专业关系
a、首先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小A在时到她家拜访其父母,主要了解家里的一些基本情况,并从父母口中的之小A的其它情况。刚开始的几次中不与小A她搭话,几次后在一次拜访中有意让其父母离开,只留小A一人在家,于是就找到了与小A交流的机会,随意向她询问一些情况。
工作者:“现在压力挺大的吧?”
小A:“嗯,是的,挺有压力。”
工作者:“现在复习的怎么样了?”
小A:“看了一点书,但总是记不住。很害怕考试的时候不懂得写。”
工作者:“离考试还有一段距离,可以再复习几遍。”
……
工作者:“我上高中的时候也非常害怕考试,每次考试前都吃不好、睡不好。但上考场的时候我就能正常发挥,相信自己!”
……
通过与小A的谈话,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专业关系,并约定下次面谈的时间。
b、运用认知重构法。在专业关系建立后,先让案主写出几种令其感到考试焦虑的具体事物。案主写出的事物如下:①怕遇到好多不会做的题目,担心考试过程中有意外发生,如不想做卷子,考试睡着了;②怕分数低,老师、同学看不起;③考不好对不起父母,辜负了父母。
工作者将其按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①②③,工作者可采用认知重构法解决以上问题。工作者:“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是很正常的,那些成绩最好的学生,如果每题都会做,也就没必要再学习了。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果你遇到的题目大部分都不会做的话,只能说明你对这一部分的相关问题还没弄清,应及时补缺补差,通过一次考试检验出学习的不足之处岂不更好。作为一个有素质的老师也不会因为学生的一次没考好而对学生有偏见。当然,也有极少数的老师并不如此,但这只能说明他们自己有问题,要知道‘笑到最后才会笑的最美’,不妨阿Q一点,认为‘我还有机会犯错,嘲笑的人连机会都没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每位家长都有,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作为子女不要把这当成了包袱,只要自己尽力,无悔就行了。”
c、在改变小A错误认知后,第四次面谈,工作者给她详细介绍了如何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并整理成稿,送给小A。主要方法如下:
①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
不良的人格特征是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内在根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兴趣,开朗的性格,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状态等,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认知评价及学习活动本身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有利于克服考试焦虑的重要心理品质。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此时的人格具有稳定性,又具发展性。因此,可以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中学生的良好的人格来矫正考试焦虑。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非智力因素,增强他们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使学生逐渐克服人格中的某些缺点,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这些均是提高学生心理品质、预防和减轻考试焦虑的积极举措。
② 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考试正确的认知评价
考试压力是考生的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因此,主观上要帮助考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帮助他们认识到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正确对待考试结果,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因为它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惟一标准。客观上,学校和家庭应该对考生的学习能力、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改变那种“压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错误观念,引导考生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重视学习过程,不要片面地强调考试结果。另外,引导学生适当地调整期望水平,使学生的自我期望与实际水平相适应,可达到缓解心理压力和克服考试焦虑的目的。
③ 作好准备,形成充分而良好的考前状态是降低考试焦虑的最有效方法
考前的准备工作很多,有知识准备、体能准备、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等。凡参加过考试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看到考题不难,紧张不安的情绪便会随之减少许多,脑子不再麻木,思维也灵活了。”因此,考前一定要做好知识的复习准备工作,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掌握,加强各应试科目的基本功训练,考前搞好系统、科学的总结复习,并针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对考试做到“胸有成竹”,而不是对考试存侥幸心理,这样考试时焦虑的情绪就会减少。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合理用脑,注意营养,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重要措施。
④ 学会自我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一套使人身体肌肉放松的练习。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朴发现,人在肌肉放松的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互相对抗的,两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抑制另一种状态。沃尔朴把这一现象称为交互抑制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发肌肉放松达到对焦虑紧张状态的抑制,从而获得轻松的情绪状态。
放松训练对克服考试焦虑有一定的疗效。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松弛渐进放松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扩及全身。这是一种既科学又适合个体掌握学习的方法,它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即使个别要领、动作不很准确也不影响放松的效果。它的放松顺序是:手臂——头——躯干——腿。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着考生目前的准备状态时,这种专门的放松训练非常有效。放松还有想像性放松、深呼吸放松等等。总之,放松训练不仅仅是治疗考试焦虑的手段,它也是解除学习疲劳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深呼吸放松,简便易行,仅需要一分多钟就可以解除相当分量的疲倦。每一个考生都应该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迅速高效的放松模式。
小A平时学习很努力,对知识的掌握也还好,可是考试老发挥不出来,提醒特别在考试前用放松训练法对进行考前减压。
d、小A虽然爱好广泛,可她觉得自己成绩不好,所以什么活动都不参加,针对这一错误认知,工作者要协助其改变。提醒如下:
适量的运动不仅不会影响她的学习,还会起到缓解学习压力、增加睡眠、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工作者建议案主早晨慢跑半小时,傍晚打半小时羽毛球,晚上早点上床,看看杂志,听些轻音乐等,直至自然入睡。
② 介入案主家庭
首先分析家庭方面对小A考试焦虑的影响。
一方面,父母对小A过分照顾、过度保护,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忽视了孩子面对困难与挫折的能力培养。家长对小A在学习上要求的任务就是争夺高分。当小A高分愿望得不到实现时,便陷入痛苦之中,彷徨、忧郁、失去自信。另一方面,小A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其他两个孩子成绩不好,于是对小A的前途就看得更重。对小A的过高要求,,使她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 比如:担心考砸了,父母会很失望;自己会失去信心;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等等。
为开展工作,工作者列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案:
第一 |
为人父母,有责任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那种只知道让孩子死啃书本的做法,最终只能限制孩子独立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的健康发展,而这些能力的低下,必然影响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影响其处理冲突的能力,当遭遇失败时,其挫折感会更加强烈。 |
第二 |
小A应该有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自己确立的,而不是家长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愿望给孩子提供参考,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将大目标分解成实现起来更有操作性的小目标,让孩子一个小目标、一个小目标的迈进,这样不仅精神压力减轻了,而且实现起来也容易得多, 这样才会让孩子时刻拥有成功的感觉,才会越来越自信,才会一步步向着更高目标努力。 |
第三 |
让父母明白,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做父母的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和理解小A,尊重她现在的状态,既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要求全责备,对孩子的失误要理解和宽容,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以阳光心态影响孩子,而不是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 |
第四 |
告诉小A父母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合理搭配,尽量少吃油腻食品,多吃含蛋白质较高的豆类食品、奶制品、鱼和蔬菜等。家人给予小A适当的支持和鼓励,一定程度上监督她学习,不要疲劳,该休息时就休息,尽量不要打扰她。应该经常陪她打羽毛球等让其身心得到放松。 |
③ 其它介入方法
工作者与小A所在学校取得联系,在学校工作上提一些建议。
a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既然家庭教育会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因此学校应重视与家庭的沟通。在此方面学校主要采用如下两种方法: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议。一方面汇报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情况,包括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求家长配合,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其子女减压,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的困难。另一方面,通过家长们的信息反馈,准确得知学生在家的思想、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二是善于发现典型。组织在这方面有深刻认识与体会的家长和学生,通过班会课、座谈会等形式现身说法,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事后有个别家长很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用过多的时间去考虑工作,考虑其它事情,对孩子也主要是考虑他的学习成绩如何,很少与孩子交流思想,倾听他们的心声,自然就缺少研究他们的心理。看来,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多与孩子沟通,坦诚相待,相互信任,才能消除相互间的“心理代沟”。
b 进行学习心理与学法辅导
专题讲座。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选择“学习兴趣、学习记忆、学习疲劳、考试焦虑”等几个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开展集体辅导,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焦虑有关的科学知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并从中进行学法辅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记忆,科学用脑,对于学生产生的焦虑现象,可启示他们采用注意转移法、心理补偿法、自我暗示控制等方法来平息紧张的情绪。
考前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健康课,向学生们讲清楚,考前出现紧张是很自然的事,但紧张过度会抑制大脑皮层,使过去已掌握的知识点记不起来,原有的知识水平大打折扣,因此应不过分强调胜负成败,采取平常心对待考试。肯定他们已有一定的学习实力,只要正常发挥水平,就能取得较好成绩,这样可以让学生正确调整期待水平,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考试。
个别辅导。由于神经类型或人格特征的差异,有个别学生可能会经常出现考试怯场,逢考必差的现象。对此类学生,则应加强对其心理辅导,主要运用“自信训练”、“放松训练”。我们对这些学生采取团体咨询,运用自信训练和放松训练,这样,使学生不良的心境、压抑的情绪反应得到及时的、有效的疏泄,并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协助其消除不必要的忧虑。善于挖掘他在某些知识方面的长处,鼓励他现实一些、想开一些,某次考试一有进步,就勉励他,这样,如果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学生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自我肯定模式,增强对考试的自信心。
组织丰富的活动。学生长时间紧张学习,易造成大脑皮层的亢奋和疲倦,组织一些趣味知识竞赛、热门话题辩论、体育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转移注意力,同时让学生把成功的体验带到学习中去,有利于提高抵御焦虑心理的免疫力。此外,根据实践,在高考临近的一个星期左右,人为地去搞考前突击已无实际意义,因考生的学习水平已大体稳定,此时学校工作应主要突出抓影响学生考试水平的身体、心理两大因素,以使学生在考试前后达到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
考后心理指导。有些学生的考试焦虑是以前考试失败留下来的情绪体验所造成的。因此,在考试后还要及时引导失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帮助学生合理归因,适当的情绪渲泄与自我安慰等。让学生重新以正常心态来对待学习、考试。
3、评估与结案
跟踪服务。跟踪服务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区别于心理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小A考试焦虑症得到缓解,不等于完全消失,即使是消失了也还有复发的可能性。所以,在结案之后,有必要对案主进行一系列的跟踪服务,防止案主又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此时让小A填写考试焦虑量表。分析其改变情况,检查介入效果。表附如下:
考试焦虑量表
1. 我希望不用参加考试便能取得成功。
2. 在一次考试中取得好分数,似乎不能增加我在其他考试中的自信心。
3. 人们(像家人、朋友等等)都期待我在考试中取得成功。
4. 考试时,有时我会产生许多对答题毫无帮助的莫名其妙的想法。
5. 重大考试前后,我不想吃东西。
6. 对喜欢向学生冷不防地进行考试的教师,我总感到害怕。
7. 在我看来,考试过程不应搞得太正规,因为那样容易使人紧张。
8. 一般来说,考试成绩好的人,将来必定在社会上取得更高的地位。
9. 重大考试之前或考试期间,我常常会想到,其他一些应试者比自己强得多。
10. 如果我考糟了,即使我不会老是记挂着它,也会担心别人将如何看待我。
11. 对考试结果的担忧,在考试前妨碍我准备,在考试中干扰我答题。
12. 面对一项必须参加的重大考试,我晚上紧张得睡不好觉。
13. 考试时,如果监考人来回走动注视着我,我便无法答卷。
14. 如果考试能够被废除,我想我的功课实际上会学得更好。
15. 当了解到考试结果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的前途时,我心烦意乱。
16. 我知道,如果自己能集中精力,考试时便能超过大多数人。
17. 如果我考得不好,人们将怀疑我的能力。
18. 我似乎从来没有对应试进行过充分的准备。
19. 考试前,我的身体不能放松。
20. 面对重大的考试,我的大脑好像凝固了一样。
21. 考场中的噪音(如日光灯的响声,暖气或冷气装置发出的声音,其他应试者的声音,等等)使我烦恼。
22. 考试之前,我有一种空虚、不安的感觉。
23. 考试使我对能否达到自己的目标产生了怀疑。
24. 考试时间上并不能反映出一个人对知识掌握得究竟如何。
25. 如果考试得了低分数,我不愿把自己的分数确切地告诉任何人。
26. 考试前我常常感到还需要再充实一些知识。
27. 重大考试之前,我的胃不舒服。
28. 有时,在参加一次重要考试的时候,一想起某些消极的东西,我似乎觉得就要垮了。
29. 在即将得到考试结果之前,我会感到十分焦虑或不安。
30. 但愿我能找到一个不需要考试便能被录用的工作。
31. 如果在这次考试中我考得不好,我想那就意味着自己并不像原来所想象的那样聪明。
32. 假如我的考试分数低,我的父母将会感到失望。
33. 对考试的焦虑简直是我不想做充分的准备,而这种想法又使自己更加焦虑。
34. 考试时,我常常发现自己的手指轻轻颤动,或者双腿在轻轻摇晃。
35. 考试完毕,我常常感到本来我应考得更好一些。
36. 考试时,我情绪紧张,注意力不集中。
37. 在某些试题上我考虑得越多,脑子也就越乱。
38. 如果我考糟了,且不说别人可能对我有什么看法,就连我自己也会失去信心。
39. 考试时,我身上某些部位的肌肉很紧张。
40. 考试前,我感到缺乏自信,精神紧张。
41. 假如我的考试分数低,我的朋友们将会对我感到失望的。
42. 在考前,我所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确知自己是否做好了准备。
43. 当我不得不参加一次确实很重要的考试时,我常常感到十分恐慌。
44. 我希望主考人能够觉察,在参加考试时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为紧张;我还希望在评价考试结果的时候能够考虑这一事实。
45. 我宁可写一篇论文,也不愿意参加考试。
46. 公布我的考分之前,我想打听打听别人考得怎样。
47. 假如我得了低分数,某些人将会感到快活,这使我心烦意乱。
48. 我想,如果能为我单独举行考试,或者没有时限压力的话,我的成绩将会好得多。
49. 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我的前途和命运。
50. 考试期间,有时我非常紧张,以至于忘记了自己本来知道的东西。
经评估,小A考试焦虑问题得到很大的解决,现在她能安心进入学习,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三、结语
考试焦虑问题的确已成为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在这一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程度很高,可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两年来许多高校也培养了不少专业社会工作毕业生,可真正从事社工职业的却很少,因为国家对此投入很少,不是说不需要,而是不受重视。看来社会工作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校社工则有更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中国学校卫生,2004.(8)
2. 李焰,郑晓明,《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模型建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 (11)
3. 肖玮,肖琼,《中学生考试焦虑相关认知评价特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4)
4. 何蔚,《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辅导》,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5. 洪明,王洪礼,《家庭教育失误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与对策》,心理科学,2002.(6)
6. 文静,《中学生如何应对考试焦虑》,中国公众科技网
7. 郑应霞,周霞,《考试焦虑的成因及防治》,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报,2006.(5)
8. 席新,《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