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心理网
网站首页 | 免费咨询 topxian1 培训课程 | 咨询机构 topxian1 放松心情 | 情绪宣泄 topxian1 心理资讯 | 心理健康 topxian1 职场心理 | 学校心理 topxian1 心理考试 | 心理考研
预约咨询 | 有问必答 心理求职 | 心理招聘 心理测试 | 梦的解析 亲子教育 | 两性健康 心理奇谈 | 网址大全 心理考证 | 心理文库
快乐心理网
 心理咨询方式
线上私密咨询
腾讯会议心理咨询
钉钉会议心理咨询
线下心理咨询
面对面心理咨询
情境心理咨询
 快乐心理网

 热点文章
暂无相关数据
 咨询指南
为什么心理咨询要收费?…
哪些情况需要心理咨询
清新工作室心理咨询师守…
清新心理工作室预约流程…
清新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询…
 专家团队
郭 峰
腰秀平
牟晓洁
顾镁
徐医生
张晓菲
韩金男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快乐心理网  2013-1-5 15:17:42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原创

 

心理学
第一章现代的研究与发展
1.    心理学的感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学现象的实质: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态度
3.    人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行为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映动作或活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管能动态度:个体行为是其内隐心理活动的支配,反过来,个体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人在行为中得到表现的
4.    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
个体心理                    
                            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差异
心理过程的稳定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整个心理过程,个性差异指个性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与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倾向与心理过程特点心理过程与个性差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总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反过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个体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色彩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这种相互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并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5.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也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6.    心理学中出现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
  
学派名称与年代    主要人物    研究对象    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
1879-1900    冯特,铁钦纳    意识的结构    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基本要素
机能主义
1890-1930    詹姆斯    意识的功能    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
格式塔心理学
1912-1940    韦特海默,考夫卡,
苛勒    意识的组织    意识体验和知觉大于部分之和
行为主义
1913-至今    华生,斯金纳    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只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精神分析学派
1900-至今    佛洛伊德    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    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
1950-至今    奈瑟,西蒙,皮亚杰    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需要了解人是如何获取,储存和加工信息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
1950-至今    罗杰斯    人类缩独有的特殊经验    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7.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8.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观察法:简单易行,直接观察;b,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效率高但是研究结果会有主客观干扰,真实性不足;c,个案研究法:加深对个人了解但搜集资料缺乏可靠性;d,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精确度高但脱离实际情景难将结果脱光到日常生活中
9.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a 确定问题并提供假设;b 确定研究对象;c 确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d 选择研究方法;e 解释结果并作出推论
第二章 脑与心理
1.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大脑:高级心理过程(注意感知学习记忆地位运动)
                           小脑: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动作
                           脑干: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具有调节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生理功能,称为“生命中枢”
                      脑   间脑:包括丘脑(神经通路“中转站”)和下丘脑(各种情感和内脏活动调节中心)
                           边缘系统:与记忆,动机,行为,情绪有关
中枢神经
             脊髓
神经系统
                      脊神经
周围神经  脑神经
                      交感神经
植物型神经
            副交感神经
2.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及机能: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主要作用是a 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B 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脑是中枢神经的高级部位,由五部分组成(见上)
3.    神经元的结构及机能: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和自由细胞体发出的树突及轴突组成
4.    突触的功能:传导神经信号;神经元间相互联系的突触存在间隙,神经冲动不能被直接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于是,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改变韦化学方式来进行
5.    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大脑皮层从前到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四个区域
6.    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其功能:布洛卡区位与颞叶的后下部,又叫运动性言语中枢,可以理解言语,却影响表达;温尔尼克区位于颞叶的后下部,又叫听觉性言语中枢,讲话流离却不能理解言语
7.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字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右半球负责只觉物体的空间,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但实际上左右脑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既相互联系有相互制约
8.    脑潜能开发的途径并能知道自己科学保护和利用大脑;
大脑潜能的发展有无限空间,故人们应该通过一下途径挖掘大脑前例:a 敞开心灵的大门,大胆创新;b 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身心健康,美好情操,促进情感活动,对认知过程的激励作用);c 让学习为大脑持续充电,是大脑不断获得有一的刺激;d 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发大脑潜能(肢体运动,音乐,书法,绘画)
保护利用大脑:a 锻炼与大脑(锻炼促进大脑发展;锻炼是大脑的积极休息方式;锻炼还是一种良好而有效的健脑方法)b 催眠与大脑(睡眠可能是创造思维的源泉;睡眠有助于人的记忆;睡眠对人的学习有重要作用;睡眠对大脑有重要的营养作用)c 营养与大脑 d 烟酒与大脑 e 疾病与大脑 f 学习,记忆与大脑

 

 

 

 

第三章 行为动力
1.需要的含义及其功能: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有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等特征其功能表现在:人类行为一切动力有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见书各个层次出现的顺序有低到高:各个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七层次可概括为两水平,即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
优点:a 该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b 它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次系统;c 它比较客观,准确的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缺点:a 本层次论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b 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想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解作用;c 马罗斯是一个人本注意者,许多概念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3.动机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动机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是引起,维持个性活动并是个体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引导功能(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的,是受目标引导的);维持和调整功能
4.动机冲突的定义及主要种类;
定义: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按性质和内容分为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分为双驱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三种
5.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动机对个人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与两个因素: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另一是个体行为的质量学习动机还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还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
6.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加明显这一定律早在1908年就被耶基斯-多德森证实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7.强化动机理论: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他们把人类的行为的动力归结为强化,即通过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兰德认为,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性的开创性的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其关系表现如下: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性倾向;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管概率;诱因是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研究表明;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最能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而对避免失败的人来说会回避的可能性最大
9.    归因理论:海德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来年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使了解人们的行为的原因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即将原因归为环境;一种是个人归因,即将行为的影响归为个人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表现在:a 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人类任何行为都一定有其原因,人们会将自己的某种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自觉不自觉的归为某种原因;b 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这是归因理论的重要价值;c 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学生学会归因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的过程归因训练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自觉的归因意向,其实,重要的在于通过归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观念,再次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归因
10.    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指人对自觉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影响因素:a 个体成败的经验:(1)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应先个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2)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指行为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b 个体的归因方式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运气,任务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努力),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训练提高
11.    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见大纲
12.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见大纲

 

第四章 认知过程
1.    注意的含义: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    无意注意的含义及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间对比,活动与变化);人的主观状态
3.    有意注意的含义及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方法:对活动做深入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活动等
4.    注意的特征:a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指对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注意能持续的时间);b 注意的广度(指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c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与不同对象);d 注意的转移(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5.    感觉的含义及其种类: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务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6.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前者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后者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即E=1/R(E为前者,R为后者)
7.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的含义及其关系:前者是刚刚察觉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后者是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刺激的增加量△I与原刺激量I之前存在关系,即K=△I/I,K是韦伯常数,此公式表述的规律叫韦伯定律
8.    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现象称为视觉后像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两种:前者与注意物相同或相近;后者与注意物相反或不同);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随刺激视觉的延续而发生变化);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影响的,感觉的相互作用分为同一感觉内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9.    知觉的含义及分类: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分为空间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和运动知觉(与时间,空间知觉密不可分,是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分为真动知觉(人静止物体运动),似动知觉(电影画面)和运动幻觉(对两个运动物体的不同理解如月亮在云层中穿行))
10.    知觉的特征: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1.    错觉的含义:对客观事务的不正确的知觉,它与幻觉不同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常见的错觉有图形,大小,方位,形重,运动,时间错觉
12.    记忆的含义:指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13.    记忆的基本环节:记忆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14.    记忆的种类:按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四种
15.    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略)100页
16.    遗忘的规律: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是错误的重视和再认的现象其规律是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17.    影响遗忘的因素: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有意义的,形象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抽象的材料遗忘的慢,同时熟练的动作技能遗忘的最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应对识记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中间位置的内容容易遗忘
18.    增进记忆的方法:复习时提高记忆的最有效方法,复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式多样化,多感官参与等此外增进记忆的方法还有:直观形象法;图标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
19.    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20.    思维的过程:a 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综合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征,不同方面结合起来);b 比较(是在认识上把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根本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区别及其关系);c 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认识上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过程;概括是在认识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d 具体化(经通过抽象的概括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去,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
21.    思维的类型:a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b 根据思维时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规则,分为形式思维和非形式思维;c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
22.    概念的形成与掌握: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这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在头脑中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指个人掌握概念的全过程
23.    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4.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能否对问题进行事宜的表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此外还有:a迁移的作用,表现为知识概括化的程度越高,知识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b 原型启发;c 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d 情绪与动机

 

 

 

 


第五章 情绪
1.    情绪的含义:情绪时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2.    情绪的分类:根据情绪演化过程或刺激类型将情绪分为六类:原始的基本情绪;由感觉刺激引发的情绪;与自我评价相关的情绪;与别人相关的情绪;与欣赏有关的情绪;最为持久的情绪状态即心境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从情绪的时间序列性或刺激物属性的角度将情绪分为五类:情调(伴随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如“愤怒的波涛”“厌恶的气味”“凄凉的夜晚”等),激情(持续时间短,如盛怒,狂喜等)心境(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人逢喜事精神爽”)、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如地震时的紧张)、情操(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所怀有的复杂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
3.    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a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过程中伴随着情绪体验,情绪体验时在感知过程中产生,并通过感知过程逐渐得以体现感觉时有法情绪的首要条件个体通过感觉刺激,进行认知体验,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B 记忆与想象决定着情绪C 注意与思维也决定着情绪的产生与表现注意能唤醒情绪的产生,思维能影响反映的方式和速度
B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认知过程总伴随着认知体验,认知体验需要情绪体验的参与,情绪影响着认知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4.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情绪与行为的关系既有先天关联性,又具有后天社会文化制约性,情绪与行为的先天关联性可从情绪表现及表情中显示出来,情绪表现是情绪在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与身段表情情绪的行为表现又是比较复杂的,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收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某些比较复杂情绪的表现更是如此
5.    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健康情绪的养成或保持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或生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a 正确的人生追求 b 宽广的胸襟 c 理性的适应生活 d 寻找身边的欢乐
6.    暴怒情绪的控制:暴怒是因为对客观事物不满产生的一种情绪反映其基本程序又三步:其一,自我意识自觉的暴怒 其二 对暴怒情绪进行归因 其三 寻求制怒的方法
7.    过度焦虑情绪的控制:焦虑是因某种不顺心的因素而引起的布愉快的情绪反应其基本方法有四种:其一,积极进入放松状态,通过适当的放松练习,可以使焦虑者的思绪专注于放松的感觉上,达到以转换注意的方式让焦虑者停止忧虑;其二,以新压旧,用新的忧虑压制旧的忧虑,可以采用向他人陈述自己心中忧虑的方法
8.    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紧张是在生活情境中,对威胁性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映或唤起性反应其控制方法有四个方面:其一,阻断导致紧张情绪的有关环节或途径,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紧张的根源或刺激,以此得到放松;其二是改善环境,既要改善人生活与工作的物质环境,调节各种物质环境的刺激,使人能够比较好的适应环境,又要改变心理环境,防止或消除各种矛盾环境的刺激,使人能够比较好的适应环境,又要改变心理环境,防止或消除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因素;其三,感受和培养个体的应对能力,即培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其四,语言放松训练,使紧张者从完全被动的指导状态转入完全主动的自我暗示状态,进而情绪得以放松
9.    抑郁情绪的控制:抑郁产生于环境压力和潜在的心理倾向赛利格曼提出解释抑郁理论的专门术语“习得性无力感”(指人在被动的接受某种刺激后感到无能力去应付,不能学会去应付的一种状态)其控制方法有:大哭一场;可以安排比较愉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语言暗示法;请人疏导法;环境调节法;自我表达法等
10.    自卑情绪的控制:自卑使人们由于发展受挫而将自己看的很低,从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其控制的方法应从正确看待客观事情和克服自身心理弱点两个方面入手
11.    EQ的主要因素包含五个部分: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1.    智力的二因素论: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1904年提出他认为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C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
2.    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于1938年提出他认为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词语理解,词语流畅,计算,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推理
3.    三维智力结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1977年提出,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唯独来考虑,这是对智力结构的一种动态的看法
4.    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动智力(他后来又于1999年提出认知自然的智力)
5.    三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三个部分控制的理论,即成分智力(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包含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
6.    智商的含义及其在全人口的分布情况:智商即IQ(Intelligence Quotient)指心理商数
7.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时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量表
8.    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IQ=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斯坦福-比纳量表)
9.    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离差智商=100+15Z,其中Z=(X-X)/s(韦克斯勒量表)
离差智商克服勒比率智商的不足,即不会再由于一个人的智力年龄和实足年龄的不同步增长,而出现年来越大智商越低的现象
10.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根据贝利的研究,13岁以前智力时直线上升发展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顶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下降趋势
11.    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a 波诺的方案 b 应用智力方案 c PIFS方案
12.    元认识:就是对认识本身进行反思的一个知识系统,即对认识的认识
13.    创造离的内涵: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由社会价值的产品
14.    发散思维的特征:发散思维的质量,心理学用三个方面来衡量 a 流畅性:指再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b 变通性:也称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朝不同方向发散的能力 c 独特性:指不落俗套和不寻常的那种思维能力
15.    创造力的特征:a 敏感性(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b 流畅性(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c 灵活性(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d 独创性(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e 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f 洞察性(能通过事物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变换)
创造力的人格特征:a 由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b 有旺盛的求知欲 c 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 d 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e 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 f 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直觉,喜好抽象思维 g 富有幽默感 h 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
16.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a 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社会文化(联系中国国情,务实,守常,服从,对个性自由发展不太允许),家庭(家庭如果不民主,儿童思维表现出呆滞,刻板,创造力低下的状态),学校(民主) b 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培训,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 :a 智力激励法(严禁批评,推迟批判,自由北方,追求数量,坚持客观,集思广益等)b 信息交合法(魔球法,多维,立体,动态)c 联想法(奇思妙想,将相差教员的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d 综摄法(移情,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17.    创造力开发的法则:综合法则;对应法则;移植法则;离散法则;换元法则;逆反法则;群体法则

 

 

第七章 人格
1.    现代心理学对人格的界定: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A 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模式;B 人格更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稳定的动机;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c 人格是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该统一体往往由一些特质所构成,如内外向,独立性,自信心等)
2.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备这些人格特质,个体的差异只在于不同的人具备此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已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3.    卡特尔的人格因素理论: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指从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需要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的特质
4.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发现人类身上更稳定的特质就是内-外和神经质这两种他特制再不同人身上可能形成四种典型的组合:外倾-稳定,外倾-不稳定,内倾-稳定,内倾-不稳定
5.    “大五”人格因素理论:神经质性(焦虑,不安全感,自怜),外向性(好交际,多话),开放性(想象,喜欢变化),随和性(软心肠,信任,乐于助人),尽贵性(细心,井井有条)
6.    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a 遗传因素(艾森克理论)b 环境因素(行为主义)c 认知因素 d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社会认知理论; 观察学习; 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观察学习中的强化往往是替代强化; 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接受强化)
7.    社会认知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当代的一种整合性的人格理论,它试图将影响人格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察,特别注意环境和认知的交互作用这种理论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它发现并非所有的学习都以来于斯金纳式直接强化,一个人借助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也可以从中得到学习班杜拉将这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称作观察学习而观察学习中的强化往往是替代强化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又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但行为又不是两种因素简单叠加共同影响的结果实际上,外因,内因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班杜拉提出)环境(奖惩)塑造人格,但人也选择和改造环境(行为)以适合自己的需要(信念,思想,期望等)人格只有在这种交互作用中才能得到解释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发生在人际之间的社会学习,而且这种学习离不开人的内在信息加工
8.    气质的含义及其类型:气质指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哪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为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快,善交际),胆汁质(急躁,鲁莽,情绪变化快),粘液质(反应迟缓,沈默寡言,沉静,忍耐),抑郁质(敏感,孤僻,忧郁)
9.    观察学习于替代强化的含义: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称作观察学习;而观察学习中的强化往往是替代强化而非直接强化,即看到别人的行为收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接受的强化
10.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本我不知善恶,好坏,只求立即得到满足,受快乐原则支配新生儿处于此状态自我是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作用下形成的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的提供,有时能及时,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形成了自我的心理组识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同时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超我又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理想,个体就感到骄傲,如果行为违反了良心则感到焦虑超我完美原则
1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在不同年龄,利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以性感区的变化划分人格的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性器期(3-6恋父,恋母),潜伏期(6-青春期: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和对父母的感情转向外部的环境,学习和游戏,更多与异性相处),两性期(青春期以后:性心理发展走向成熟,人格趋向成熟)
12.    常用的人格测验:心理学家根据测试方式将人格测试分为自陈式测试和投射式测试自陈式:a 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适用于16岁以上的青年和成人,不仅感情用事-安详机警,怯懦-果断以及四种社会成就因素: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力和环境适应因素b EPQ(艾森克人格问卷)包括成人问卷(16岁以上)和少年问卷(7-15)两种,涉及的人格纬度少,易掌握,施测C  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适合测试16岁以上的人D  “大五”(NEO PI)适合16岁以上成人
投射式:a 罗夏墨迹测验:对墨迹进行解释;b TAT(主题统觉测试)给图片编故事

 

 

 

 

 

 

 


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1.    心理发展的含义: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体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个别差异;发展的关键期(1-3: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5:书面语言学习;0-4:形象视觉发展;5 左右:掌握数概念;10以前:外语学习;5 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3.    发展的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又一定的时间,如在此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进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能力的缺失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的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4.    成熟势力说的基本观点:格塞尔认为,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确定与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双生子实验
5.    行为主义观的基本观点: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斯金纳用操作性调节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他认为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前者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所引发的反应行为;后者是个体时不时放出来的行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三个人的要旨在于主张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6.    精神分析论的基本观点:弗洛伊德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的发展
7.    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认为,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即:成熟(机体),自然经验(与外界无力环境接触获得),社会经验(语言和教育,平衡化(思维的本质)来源于主题对客体的动作,是主题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图式,同化与顺应,平衡来说明适应的过程),其中平衡化起决定性因素
8.    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a 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b 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c 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9.    埃里克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婴儿期(0-15)此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15-3)……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学前期(3-6)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学龄期(6-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青春期(12-18)建立自我同一感混乱,防止同一感混乱;成人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25-50)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50-死亡)获得综合完善感,避免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感,体现着智慧的实现
10.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含义:同样的刺激物如反复呈现,最后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物形成习惯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物,这时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他能将新刺激物与旧刺激物加以区别,这中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想象称为去习惯化
11.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他认为,思维或智慧的发展使整个心理发展的核心,其发展阶段最主要的特点使: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图式或认知结构,图式或认知结构的发展使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他把个体思维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a 感知-动作阶段(0-2)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即思维与动作密切相连;b 前运算阶段(2-7) 由于符号功能与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与直观思维称为该阶段的主导;c 具体运算阶段(7-12):此阶段个体的思维具有了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以及整体性等特征;d 形式运算阶段(12以后):其特点是儿童的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概念上
12.    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指哪些与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内在因素,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环境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它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13.    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前者指以前经常遇到的压力和逆境,会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消极经历时产生更为脆弱的感受;后者则指先前的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对今后类似消极经历的耐受性提高,从而更能成功的应对

 

第九章 学习心理
1.学习的含义: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A.    学习是学习者通过经验而产生的某种稳定的变化;
B.    学习是学习者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
2.学习的意义:学习与生命并存
3.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目标分类,包括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
4.奥苏波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方式分类,包括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现成的获得结论,概念,原理),发现学习(指学生独立地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
5.加捏的学习分类:依据学习结果分类,包括言语信息(知识),智慧技能(能力,学习解决“怎么做”),认知策略(学会如何学习),态度(品行),动作技能
6.我国学者的学习分类:依据学习内容分类,包括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7.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对学习的实质及其形成机制,条件和规律的系统阐述,其根本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学习的基本理解,从而为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奠定较为科学的基础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解释是强调可观察行为的获得,个体学到什么,怎么学习都是环境刺激决定的当环境刺激与个体的行为反应的联系巩固下来,相应的行为习惯就形成了,这就是学习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全面研究了不同的强化在塑造和改变行为中的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强调的就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8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制约于自身的内部心理机制的差异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学生的认知学习就是获得知识结构的过程他同时认为学生应该采用发现的方式学习,去获得学科的基本结构
10 认知同化学习论的基本观点:虽然奥苏波尔和布鲁纳一样都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强调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但奥苏波尔认为接受学习才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学习是否有意义不是取决于学习的方式而是发现的还是接受的,而是取决于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第一,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奥苏波尔认为,学生的意义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学习,他强调的使意义的接受学习,学校应主要采用意义接受学习
1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使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一方面使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
知识观:对知识的意义,认知主义强调的是知识对现实世界描述的客观性,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学生观;认知主义把学生堪称信息的主动吸纳者,建构主义则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观:认知主义更多地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而建构主义更愿意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12 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种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是学习的普遍特征,任何学习都存在迁移现象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的影响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可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13 学习迁移的理论及其应用:早期的理论主要有四种:a 形式训练说:迁移是心理官能(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得到训练而提高的结果;b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提出两种学习之间具有相同因素是才会发生迁移;c 概括说:贾德认为,迁移不是因为两种学习之间具有相同要素,而是因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一般原理和原则;d 关系说:苛勒认为迁移的发生是由于学习者顿悟了两种学习情境中的要素之间或原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当代心理学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更深入地揭示了迁移的内在机制;e 认知结构的迁移观:奥苏波尔人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产生迁移,因此,认知结构是知识学习发生迁移的重要原因;f 建构主义迁移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
应用:一一对应(论述):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迁移,必须根据迁移原理来有效地组织教学:a 改善心智的功能:根据形式训练说,我们如果能找到改善心智的教学材料,就能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B 传授基础知识:应把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上要把哪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学习材料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加值较大;c 有效的指导;d 提高迁移的意识性;e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注重各种要素之间具有的科学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内在关系;f 涉及情境性的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灵活的知识应用能力
14 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分类: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何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学习策略分为:a 单瑟洛的二分法单瑟洛把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如记忆,组织,回忆等策略)和支持策略(如计划时间安排,注意力集中和自我监控)b 迈克卡的三分法: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料管理策略(略)C 温斯坦四分法:包括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如精细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如应试策略;辅助性策略,如处理焦虑;元认知策略,如监控新信息的获得
15 认知策略的种类:复述策略(为了在工作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识记的策略),精致策略(为了使人们更好的记忆正在学习的东西而做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发生),组织策略(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16 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结构:以认知过程本身的活动为对象,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其结构分为三部分:元认知知识(个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的一般性知识),元认知体验(主题在从事认知活动是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用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调节的过程)
17 元认知能力的实质:核心是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指学生对其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的能力它包括学习过程中确定的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法,管理时间,调节努力程度,执行计划,反馈与分析效果,采取补救措施等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8.    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措施:a 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 b 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认识过程的意识;c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d 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觉的理解能力 e 向学生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 f 要求学生意识到与学习效果有关的四个因素(所学教材的性质特点;学习者当前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学习者当前的心理状态;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与形式) e 指导学生按一定步骤进行反馈:等一等;想一想;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
19.    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训练的原则:a 特定性(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b 生成性(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新的东西,写内容提要,提问,列提纲,图解要点之间的关系);c 有效的监控(教学生何时何地如何使用相应策略;)d 个人效能感(让学生有信心学习好策略,树立学习策略学习的个人效能感)
训练的方法:a “感受-自控”训练法(让学生既感受又练习的策略) b “控制+监视”教学技术(教师不仅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策略,还应培养它们自我监视并控制学习策略的使用,善于检查,评定或修正其策略的能力) c “讲解,示范,练习与反馈相结合的基本教学操作”(讲解与示范结合,联系与反馈结合)
20 学习风格的含义:指学习者所具有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21 认知风格的含义及其类型:指个体组织和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分类: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沉思型-冲动型,齐平化型-尖锐化型,整体型-序列型,聚合型-发散型
22 各种认知风格的特点以及对学习的意义
a 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受环境影响大者为场依存型不受环境因素影响者为场独立型
b 沉思型-冲动型:沉思型学习者在进行反应前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仔细考虑所有的可能性;后者在简短地考察各种可能性后迅速做出决定,因而常常出错
c齐平化型-尖锐化型:前者的个体倾向于将相似的记忆内容混淆起来,倾向于将知觉到的对象,或从先前的经验中得出的类似事件联合起来,被对象中的差异往往被丢失,或弄得模糊不清,难以精确记忆后者的个体倾向于不将记忆中类似的事件进行混淆,甚至可能夸大相似内容之间的较小差异,能察觉出新旧信息的细微不同和变化,从而精确回忆
d整体型-序列型:整体型个体倾向于去检验较大的特征或假设,搜集大量的材料,努力探索某种方式和联系;序列型个体倾向于考察较少的材料,利用逐步的方法证实或否认其假设
e聚合型-发散型:聚合思维者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要比在开放式测验中好;后者则恰相反
提出者    类型    特征    与学习的关系
威特金    A    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是依赖于环境信息环视很自身内部信息    1 偏爱社会科学;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表现为谨慎2 偏爱自然科学;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倾向于冲动,冒险
卡根    B    个体在信息加工时是迅速反应还是深思熟虑后反应    1 不急于作答,但更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答案及理由做出揭示2 则急于作答,但不急于自发的做出解释,即使在外界要求下,解释也是不周全的,不合逻辑的
豪迈斯 加德纳    C    个体在“吸收”信息时是迅速同化并忽略细节差异还是强调细节与变化    1 指记忆能力弱的人,多为年幼学生,他们不能对新旧材料精确分化,只对材料进行大致笼统的记忆2 能较好地回忆新旧学习材料
帕斯克    D    个体在知觉功能上是全局整体的方式还是序列细节的方式    1 视野较宽,能把一系列问题组合起来2 一般把重点放在解决一系列子问题上尽管方式不同1与2在任务结束时,都能达到同样的理解水平,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合学生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的机会
吉尔福特    E    个体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是精细,集中,逻辑及归纳还是广阔,开放,联想    1 偏爱选择自然科学(物理)作为自己的专业2则喜爱选择人文科学(现代文学)作为专业,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与认知能力与其接受的早期教育有关

 

 

 

 

 

第十章 教学心理
1.    教学的一般过程:四个阶段:决定教学目标,了解准备水平,进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
2.    明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及其陈述方法:
第一,    教学目标要用客观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要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陈述方法:a 行为目标陈述法; b 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3.    学习准备的含义:是使新的学习称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4.    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意义;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时要注意适可而止,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足够的支持,但不要提供过多的不必要的支持,以促进学生能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如果教师提供的支持太多,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独立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提供的支持太少,学习任务对学生的挑战太大,学生可能会失败并灰心丧气因此有效的教学支持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要能适应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5.    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及其运用的技巧:a 讲授法(提供先组织者,提供信息加工时间,提供总结)b 提问(把握问题的难度水平,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控制等待时间,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c 组织讨论(讨论的议题要明确,讨论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充分发挥教师在讨论进行中的作用讨论结束后要适当小结)d 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课堂练习的布置要与教学目标一致,练习题的设计应富于变化,新颖有趣,并有适当难度;以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并通过练习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6.    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判断的过程
7.    教学评价: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可分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对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从评价时使用的测验来源不同,可分为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8.    概念教学的策略:在教学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获得并掌握概念所运用的方法分为:概念-例证法;例证-概念法
9.    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指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解决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分为a 详细分析并讨论例题; b 指导学生正确表征问题;c 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d 训练学生对解题过程中进行监控和反思;f 通过“大声思维”,提供专家示范
10.    教师的角色:学习的指导者;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保健者;教育科研人员
11.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途径: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12.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含义,结构及其特征: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结构:a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b 教师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检查,评价和反馈;c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3.    教学效能感的含义及其作用: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作用:a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b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c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14.    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措施: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说,首先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其次在学习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从教师自身方面来说,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其实要向他人学习
15.    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语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16.    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与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及其影响使在师生互动过程重产生的:a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个性特征和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形成对某各学生的期待,这些期待会在教师的行为中表现出来;b 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所暗示的期待,并根据期待的方向表现出来相应的行为教师的不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使巨大的这种影响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上和师生关系上
17.    课题心理气氛的含义及其类型:指课程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知觉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和定势状态等我国学者黄秀兰将课堂心理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类型
18.    课堂心理气氛的调控:a 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系;b 采取民主的领导方式对待学生;c 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十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
1.    有效人机沟通的条件:a 沟通双方对交流的信息的理解越一致越好;b 沟通双方都要有交往的愿望和兴趣,否则就成了一厢情愿,难以持续进行;c 双方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与技巧;d 要选用适当的信息通道来传送信息;e 要重视选择性注意对沟通的影响,为了引起对方注意,我们传递的信息要尽量符合其需要和兴趣;f 沟通要有及时的信息反映;g 沟通过程没有受到主客观不良因素的干扰,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2.    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定义:传递交流信息是人际沟通最基本的作用,信息的传递交流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其功能包括:心理发展功能(人际沟通人对人心理发展的动力作用);心理协调功能(协调认知;协调情感);心理保健功能
3.    人际认知的含义: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断,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4.    人机印象形成的主要特点: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对所获信息进行加工的基础上,对他人形成一种较综合的概括的认识特点:意志性倾向;好坏评价是形成印象的基本依据;中心特性左右着印象的变化
5.    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应与偏差:首因效应(指第一印象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对新信息的解释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近因效应(指新近印象对人际认知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了强烈影响作用);晕轮效应(当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或好或坏的印象之后,还会把这种印象推挤扩展到对该人其它特征的认知上去);定型效应(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会使人们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做类化认识,从而对总体印象产生很大影响)
6.    归因偏差:从理论上讲,人们的归因应该是以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进行,得到的结果也应该是客观的,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由于认知过程本身的局限性和动机等方面原因,人们对行为的归因常常带有片面性而出现偏差,最后的结果也就不完全真实客观古音偏差分为两类:观察者-行为者偏差和自立偏差
7.    人际关系需要的类型: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包容需要,表现为在权力或权威基础上与别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感情需要,表现为在感情上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8.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奥尔特曼和泰勒提出人际关系形成发展经过四个阶段:a 定向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初步确定要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对象;b 情感探索阶段:此阶段双方主要是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练习;c 情感交流阶段:此阶段双方的人际关系开始出现由正式交往转向非正式交往的实质性变化;d 稳定交往阶段,这是人际关系发展的最高水平
9.    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悦纳和积极态度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人们相互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最主要方面包括:个人魅力吸引,相似性吸引,互补性吸引
10.    模仿与暗示的含义与种类: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有意无意的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可分为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暗示指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照某一方式进行活动分为四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
11.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暗示者的特征;受暗示者的特征;暗示刺激的特点
12.    从众的含义:是人们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体的认知,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3.    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群体因素(群体规模,群体的一致性,群体凝聚力);个体因素(人格特征,性别,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境因素(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从众行为的公开性)
14.    合作与竞争的概要:合作指互动的个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利己又利他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竞争指互动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
15.    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影响:在合作条件下,群体成员之间能建立和保持友好协调的人际关系,个体的活动效率因此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竞争能够使个体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激发强烈的行为动机,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所以它同样可以大大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因此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行为都主要起积极作用,但与合作相比,竞争更具有心理优势通过合作,我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借助竞争,我们增强了意志,提升了能力,因此又更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实力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1.    台湾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a 心理健康的人是乐于工作的,能将本身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发挥出来,同时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B 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人,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与人交往时,正面的积极态度常多于反面消极态度C 对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能悦纳自己,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D 能与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对现实环境有正确,客观的观察,并能做有效的适应
2.    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a 对自己有信心;b 对学习生活有兴趣;c 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d 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3.    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指学习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克服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既情感困扰,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4.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发展性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学生整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5.    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主要方式:a 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团体辅导,以预防辅导为主;b 以少数学生为对象的个别辅导,以矫治辅导为主,是一种补救性辅导主要途径:a 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b 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队活动中;c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d 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1006/101469.asp

     
发表评论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学校品牌网|   昊翰教育网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E_mail:xinliqq@126.com    QQ:1367709509
京公网安备110114001119号   ICP备10212330号-1   技术支持:星动力数字动漫培训基地  星动力数字动漫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