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时的情绪变得难以捉摸。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悄悄来临。青春期青少年不再是小孩子,旧的人生体系开始瓦解,不得不全部放弃,而新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因青春期恋爱引起的抑郁症,其实在15%~20%的青少年身上会有早期症状的。如孩子日益孤独、睡眠增加、饮食或行为改变等,这些症状如持续出现两周以上,最好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
美国一杂志对8000名青春期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青春期青少年之间的恋爱,很有可能使他们患上抑郁症,一些人还会因此自杀,个别人甚至走上了杀人的道路。
因青春期恋爱引起的抑郁症,其实在15%~20%的青少年身上会有早期症状的。如孩子日益孤独、睡眠增加、饮食或行为改变等,这些症状如持续出现两周以上,最好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美国专家最后忠告:青春期青少年不要过早地坠入爱河,应积极寻求自己的兴趣点,好好学习。
建议
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情绪
毫无疑问,青春期时的情绪变得难以捉摸。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悄悄来临。青春期青少年不再是小孩子,旧的人生体系开始瓦解,不得不全部放弃,而新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这时情感成了你生活中的一个奇怪吸引。你会毫不犹豫地为这种新产生的感情雀跃不已,激动不已。但是你们会发现,这种情感会在某种情况下把你们的情绪推向极致。你已经可以完全不管不顾,以“爱”的名义肆意对待双方,谁也不愿意控制自己。
其实,这是非常有害的。原因:由于身体的发育,特别是性的发育成熟,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体内积蓄了大量的能量,容易兴奋过度,造成情绪上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他们的神经系统还远未成熟,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所以才会这样。
解决的办法是:慢慢长大会变好,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也有几种办法:独处,与自己的情绪对话,接纳自己的情绪,及时改变自己的一些想法。向自己的女朋友或好朋友倾诉而不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不满。
过早发生性关系会阻碍相恋
大家都以为恋爱到一定程度就只能是性。可是澳大利亚的少女问题专家贝林达-汉福特更为确定的回答:在恋爱中过早地发生性关系,反而会阻碍你们进一步的相恋。为了得到愉快而健康的恋情,你们需要时间去一起玩乐,相互理解和学会照顾对方。
很可能你和你的男朋友在何时能走到这一步的问题上意见分歧,但你们必须共同解决问题。记住:一个值得去爱的男孩,首先他会爱你胜于爱他自己,如果你的选择是慢慢来,那他一定会等你。
父母是给孩子帮助最大的人
父母是最爱你的人(也许不是最理解你的人),这一点,你现在永远无法明白,直至你自己做了父母(这里不包括丁克一族)。你会反省从青春期开始至现在与父母发生的冲突,你也有不对的地方。
父母是有经验的人,人生的许多事情大同小异,但在狂躁的青春期里,父母的经验往往成了阻碍而不是帮助。你要过完全与父母不同的人生,但你最终会发现,大部分的人过上了相同的生活,少部分最有勇气的人过上了与众不同的生活,但是代价高昂。事实证明,尽管有代沟的存在,父母往往是给孩子帮助最大的人。
其实这一点在情感上也是同理可证。父母有时扮演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从心灵上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有太多的不科学的期望;在精神上,有太多自我牺牲;在身体上,要争分夺秒地工作与挣钱。
设想可以让孩子过一天父母的生活,去挤公共汽车、上班、处理各种繁杂的事务,回到家,还有干不完的家务,以及在情感方面对子女的经验之谈。而家长呢,试着过一天孩子的生活,拼命学习、对付考试的压力、家长的唠叨、老师的责骂、青春期身体带来的烦恼。
许多青少年的家长正为孩子“早恋”的问题而烦恼,对“青春期恋爱”现象,如果青少年或家长、老师没有正确的认识,只是进行简单、粗暴的干预的话,不但没有益处,反而会带来很多的弊端,给当事人造成身心伤害。因此,如何看待“青春期恋爱”现象,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加强青春期性知识教育,正确区分友情和爱情,激励青少年以学业为重,培养各种的兴趣,参加丰富的集体活动,加强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以及求助心理咨询,及时做好心理疏导等途径进行干预。
许多青少年的家长也正为孩子“早恋”的问题正在烦恼,如何看待“早恋”现象,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这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问题分析
关于“早恋”,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有几点思考:
1.应该澄清一个概念
著名学者李银河女士在《关于青春期恋爱的研究》中指出:早恋这个词并不科学,顾名思义,早恋就是过早地恋爱,但是,何谓早?目前一般指中学时期,有的甚至包括大学。西方社会学研究者将十二、三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恋爱行为标为“青春期恋爱”。相比之下,这一用语既给出了明确的时间定义,也更科学更人性、更没有强加上去的道德批判色彩。
2.青春期恋爱是比较正常的心理现象
从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的角度看,青春期恋爱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心理现象对进入青春期,特别到了青春后期(高中)的阶段,生理和心理都有急剧发展,性心理发展更急剧,性冲动与性欲望就不断的产生,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心理学称为“异性期”,即男女生双方渴望相互交往,相互之间交流的情感体验期。所以就会自然地被异性同学吸引,心理上想接触异性同学和异和同学交往的欲望,当然就更加强烈了。由此可知,青春期恋爱行为就比较正常了。这就象春天来了,花儿要开放一样的自然。普希金14岁时曾写下了自己的第一次自白“一颗火热的心被征服了,我承认,我已坠入情网。”
3.青春期恋爱并非是一件绝对不利的事,也有积极的作用
(1)有利于青少年学会初级的社交活动
有专家认为:爱,首先不是一种情感,也不是一种感情冲动,而是一种关系方式。男女之间个性差异比较大,通过相互间的交往和交流,能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上更丰富、更全面。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集体中的个人,交往范围越广泛,和周围生活的人联系越多样化,越深刻,自己精神世界也就越丰富,个人发展也越全面。
(2)有利于青少年学会情感的相互交流
从个性情感发展的角度来看,男女生在情感上的差异比较大。女生情感较丰富、敏感,富有同情心,情感体验深刻、细腻、含蓄;而男生则比较外露、粗线。女生比男生更为稳固、持久。对不善交往的独生子女来说,在恋爱中学会相互关心、理解、尊重,学会情感的相互交流。
(3)有利于丰富双方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女生智力水平基本无差异,但类型不同。如在思维方面,女性擅长右脑思维,即更多地偏向于形象思维,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而男性擅长左脑思维,即逻辑思维,常常用抽象、逻辑推演去处理事情,由此可见,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丰富双方的创新思维。
(4)有利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根据社会交往互动理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只有在与异性的交往互动过程中才可能有效地完成。男孩唯有从女孩的眼里才能读出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女孩也只有同男孩充分交流才能获得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人的一生注定要在两性的世界中渡过,要适应相应的社会规范,青少年就必然会与异性交往而非隔离。
干预过程
对“青春期恋爱”现象,如果青少年或家长、老师没有正确的认识,只是进行简单、粗暴的干预的话,不但没有益处,反而会带来很多的弊端,给当事人造成身心伤害。那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呢?
1.加强青春期性知识教育
中学生性发育、性成熟的普遍提高是引发恋爱的根本原因,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性心理成熟的滞后又是导致不良恋爱结果的根源。同时,由于青少年思维水平尚低,自控能力较弱,在与异性交往时,往往理智的成分低于情感的成分,他们可能只凭感情的冲动去接近异性,而不考虑后果。青少年保护自己的前提是了解
自己,因此,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教育是进行干预的基础工程。教育青年学生具有科学的性知识、健康的性生理、正确的性态度、高尚的性道德。用理智战胜情感,使其自尊、自爱、自重、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正确处理青春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2.正确区分友情和爱情
青少年还没有正确的爱情观,对爱情的涵义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异性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的帮助和关照这种纯真的友情误认为是爱情而产生心理错误。或者对那些聪明漂亮、成绩优异、具有某些专长的学生十分羡慕,随时间的推移发展为爱慕,从而不自觉陷入不能自拔的单相思的心理状态之中。
3.以学业为重,培养各种的兴趣,参加丰富的集体活动
很多青少年谈恋爱是由于精神空虚所致。因此培养各种健康的兴趣,参加丰富的集体活动,能使青少年不仅充实了精神生活,还能转移恋爱的兴奋中心,使情感有所寄托。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孩子不要和异性朋友单独旅游、居住,防止因单独交往而诱发的隐秘感,羞涩感,预防因感情冲动而做出伤害身心的事。鼓励青少年应以学为主,千万不要误了学习的大好时光,用青春赌明天。
4.处理方式要恰当,忌简单粗暴
即使孩子恋爱了,家长也不要过于紧张,或对孩子的正常异性交往捕风捉影,弄巧成拙。对孩子的恋爱现象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更不能把恋爱问题看成是道德品行有问题而横加指责,粗暴处理。如案例一中的母亲当街打女儿耳光这种方式是绝对不科学的。要帮孩子分析原因,看清利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并能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与信任,忌刨根问底,要允许他们保留自己心中的秘密。
5.加强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
据对我市某所职业高中调查发现,特殊家庭学生谈恋爱的比率远远高于普通家庭的学生,家庭和睦现状与子女谈恋爱呈显著相关。由此可见,家庭结构残缺,亲情缺乏、淡溥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子女易谈恋爱,易从家庭以外,特别是异性朋友那里寻求安慰,获得满足,取得补偿。因此,家庭中要重视亲子间的有效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6.求助心理咨询,及时做好心理疏导
当中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感情问题或陷入“恋爱”误区,造成心理压力时,应主动积极地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疏导,解除困惑,及时调整性心理失衡现象,早日顺利地走出“恋爱”误区,以免造成更严重的身心障碍。
|